又见最难就业季:高校毕业生765万 求职者暴瘦20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7-09-07 17:22:42  阅读:3325+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贺一航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深度】又是“最难就业季”:765万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多难?

  作为今年765万中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中的一员,周瑶这位优等生用12年优异成绩构建起的骄傲几乎已被毕业求职彻底击碎。

  4月末的一天,这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本科应届毕业生拿着一摞厚厚简历,在北京师范大学一场校内招聘会上已经转了3圈了,仍然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单位。

  在参加北师大这场招聘会的几天前,周瑶在老家长沙参加了湖南公务员省考。等待结果的这段时间里,她回京继续投简历参加招聘会。

  “实在是没有一个对口。”站在角落休息时她说。此时,她的小腿已经被5厘米高的黑色皮鞋磨得酸痛,这双高跟鞋是她妈妈从湖南老家寄给她专门用来应聘的。穿着这双鞋,周瑶已经参加过3场校园招聘会和5场面试了。

  4月末,2016年应届毕业生招聘渐入尾声。比起大型招聘会,这场招聘会规模显得小了不少。80家公司的招聘窗位依序隔出的通道中,摩肩接踵的应聘者似乎都带着背水一战的决心。不论男女,显然都经过了一番精心打扮,以使自己更富职场气质。在与招聘方的礼貌克制交谈之中,应聘者们仍有一些相似的复杂情感:急切、倦怠,期待中掺杂着焦虑。

  这只是2016年中国庞大应届大学毕业生群体就业道路上的一个典型场景。根据国家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这个夏天,将有765万大学生毕业进入职场。

  自2002年起(当年中国第一届高校扩招毕业生毕业),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2005年突破300万,2008年超500万,2011年过600万,近3年更是达到16万到28万的单年涨幅。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已由145万人攀升至前所未有的765万。

  而根据人社部的数据,如果加上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数量,今年青年人的就业群体加在一起约有惊人的1500万。

  在当下国内化解过剩产能造成一部分职工下岗、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用工不足等大背景下,“2016年就业形势复杂、任务非常艰巨”,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今年2月份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

  一个月他瘦了20斤

  “电话一响,我就心惊肉跳,以为单位来通知了,我是真的都神经衰弱了。”聂少卿苦笑道,为找到一份工作,去年一个月内,他足足瘦了二十斤。

  聂少卿是华北科技学院一位本科应届生。去年,他本打算报考研究生,但他最终放弃了这一想法。他说:“我已经25岁了,同届大多是22岁,我读研出来都快三十了。”

  这一决定是明智的,因为今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177万,以7%增长终结持续两年的报考颓势。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考研人群中56%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考研大军中往届毕业生占了足足四成。经济下行背景下,压力正逐步向考研和就业传导。

  放弃考研的念头后,聂少卿从去年开始就投入了找工作的大军中。

  从2015年9月开始,各个用人单位和公司开启了针对应届生的第一波网络招聘。应届毕业生们也迎来了自己的“金九银十”黄金应聘季。

  作为班里学习委员,聂少卿大学前三年几乎没逃过课。为找工作,聂少卿在大四这年不得不密集逃课。

  每天七点半,聂少卿准时起床,洗漱完毕,下楼买份早饭,马上回宿舍开电脑,边吃饭边搜索网络上的工作机会。一般情况下,他会在过一遍各大招聘网站,筛选出心仪的职位后,再挨个细查公司的规模等相关信息。最终决定投递简历后,他会针对应聘职位和公司写封言辞诚恳的五百字求职信,附在简历后邮箱发送出去。

  一轮程序走完,再来新一轮,如此往复。一天下来,“眼睛酸涩、胀痛,看什么都是虚的”, 聂少卿说,“神经高度紧绷,脑袋特别痛。”

  “以前老师老说我们专业工作难找,我想能有多难呢?但是就真的难到了这个地步,你不体验根本没法理解。” 聂少卿说。他就读的专业是安全生产,如果毕业对口就业,则负责大型施工企业、大型厂矿、生产型企业等企业的安全生产。

  但最近两年来,受“去产能”等宏观政策影响,这一领域的相关职位需求人大幅减少、就业紧张。“职位一少,竞争就更大啊,你说你一个二本的拿什么和人家重本研究生去拼?” 聂少卿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网投简历、线下大型招聘会、校招、亲友介绍——秉承“宁可错投一百,绝不放过一个”的信念,聂少卿把毕业生求职的每一条常规途径都做到了极致。参加完学校及周边学校的招聘会之后,聂少卿从大学所在地河北廊坊赶到北京、河北张家口等地,参加当地的大学招聘会。原本聂少卿连去山西太原、山东济南的火车票都买好了,最后囿于时间紧张放弃了。

  “正常人哪受得了这折腾?整天提心吊胆,电话一响就怕,面试完等结果更怕。又期待又焦躁,一被拒就像被打入了十八层地狱。” 聂少卿苦笑着说:“每天心情跌宕起伏得跟坐过山车似的,简直比谈恋爱还揪心。整夜整夜地失眠。”

  还好,付出总有回报。在网投一百多封简历,在廊坊、北京和张家口三地参加十余场校园招聘会,经历十多家公司的面试后,在去年十月底,聂少卿最终签约隶属于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的中铁六局,工作地点在石家庄。这是一家国企,工资待遇也不错,同学们羡慕不已。

  聂少卿的同学不知道的是,为了这份工作,他瘦了足足二十斤,长期高强度对着电脑屏幕,他的视力骤降,散光进一步加重。

  被迫离开北京

  长期以来,毕业后能留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大城市工作往往是大部分应届毕业生的梦想,这些城市因政治、经济等因素形成罕有的顶端优势资源,且足以让父母亲属们倍觉脸上有光。

  然而,随着近几年这些大城市为解决“大城市病”而推出的控制人口规模等政策,毕业后能落户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工作变得越来越难。

  在北京求职希望渺茫后,在此求学7年的欧阳盈已经准备回苏州老家工作了。

  “按去年六月计划,我现在应该进新华社或者央视,总之留北京肯定没问题。”欧阳盈专业学的是新闻,但她目前颇有些无奈。雪花一样飘往各个招聘单位的简历中,欧阳盈的简历足以令大多数人倾羡。清华大学国际传播新闻硕士应届毕业,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精通俄语英语,在CCTV、新华社等媒体合计实习两年。

  这些都没有给她带来足够运气。

  欧阳盈原定计划是在首都北京找份体面的工作,这符合大部分毕业生希望落足大城市的就业心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去年针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2015年高校毕业生中,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工作的以59.1%占据绝对比重,25.4%在地级市工作,在县级市或县城工作的占13.0%,在乡镇工作的占1.8%,在农村工作的仅占0.8%。

  留北京,摆在欧阳盈面前首选是去央媒,这也几乎是她就读的硕士班同学们的首选。除了单位本身的大平台外,还有稳定的工作预期,另外,央媒、国企、中央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对非京籍应届毕业生还有一个无法忽视的吸引力——户口。在北京,当地户口跟买房、买车、小孩上学直接挂钩后,应届毕业能在北京找到一份正式的工作是落户的唯一机会。

图表来源:百年英才教育

  留京的意志在一路瓦解。在新华社、CCTV等“央媒第一梯队”的应聘中,欧阳盈通过了初筛、笔试,但最终都止步在了面试阶段。

  欧阳盈一位在某央媒实习的同学的经历显得更为可惜。这位笔试中超出第二名二十多分的同学,最终和其他进入最后实习的同学一起被刷,用人单位最后录用了一位笔试排名靠后的北京女孩,只因为这位女孩不占用单位的留京名额。

  这个颇令人意外的结果被欧阳盈视为今年应届生进京落户政策的一个注脚。“今年确实情况更严峻了。当然企业是不会直接讲出来说政策缩紧,户口名额不够,但是能很明显看到用人单位会有意向地选择有北京户口的人,即使可能没那么优秀。”

  其实,这种状况在去年毕业季时就已经有明显的倾向。2015年年初,不少签约央企国企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在网上发声,称自己因“超龄”被告知无法解决北京户口,面临解约。

  去年清华大学发布的一组数据曾引起舆论哗然。数据显示,清华毕业生京外就业率接连3年突破50%。当然,这其中有学生因为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房价高企以及其他生活成本昂贵等原因自动放弃在北京就业等因素,但北京日益收紧的人口政策也是毕业生选择离开北京的主要原因,过去几年来,大城市管理者试图通过减少毕业生落户以调控城市人口规模的意图也愈发明显。

  今年1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确定,全面放开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留学归国人员等落户限制,提前是“除极少数超大城市外”。

  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张祖德早在去年也曾公开表示,2015年应届毕业生的引进指标不超过9000人,而2016年只会少不会多。

  “每一年都说最难就业季,但每年师哥师姐都就业情况很好,也没放在心上。去年那样的形势下,师哥师姐一半以上进央媒,好几个进国家部委和四大银行。” 欧阳盈说,今年形势急转直下。他说:“我们班到3月为止,只有两个人去了央媒第一梯队,到4月底,进入央媒工作的也只增加了4个人;另外,我们班没有一个通过国考的。”

  在留京的希望基本落空后,欧阳盈选择了离开。最终她通过江苏省省委选调生项目,成为老家苏州的一名公务员。然而无论以哪种姿态离开北京,回到老家,意外着将被老家亲友打上“被北京淘汰”的标签。

  创业者

  “我一开始就没打算找工作,我是要帮别人找工作。”南京审计大学本科应届生赵宗阳说。据前程无忧发布的《2016应届毕业生求职到位率调查报告》,他可算作今年1.3%创业应届生的一分子。

  自2012年入校以来,校内的招聘海报、学校招聘会、就业培训大会,还有学长学姐的交流,让赵宗阳每一年都充分感受到了“就业难”:“我们学校不算名牌大学,同层学历上吃亏。还有,学生企业两方信息不对称,学生不知道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努力。”

  创业的念头萌生在大三这年,赵宗阳和几位校友讨论后决定:做一个针对应届生的线上职业规划平台,整合社会优质就业相关的资源,为应届生提供就业相关指导培训。

  大三这年,赵宗阳和盟友们为此组建了学校社团,进行了线下尝试,比如开展模拟面试、邀请企业招聘会来做交流会等。

  找到天使投资人拿下第一轮300万资金后,今年年初,赵宗阳在内的16人团队一起开始了这个创业项目。在毕业前夕这段忙碌日子的缝隙中,团队每人皆担多职:技术、文案、自媒体运营、公关、市场拓展、活动执行。经过几个月的没日没夜的工作后,目前,这个名为职前Careerfore——一款致力于服务应届生就业的app已通过团队内测,目前正在前期宣传阶段,预计今年8月份上线。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的情况下,越来越多高校学子选择了创业这条路。据麦可思研究院数据:2007年这一数值为1.2%,至2014年,该数值已翻倍增长至2.9%。其中,餐饮行业、零售、个体服务业等行业已经成为应届本科毕业生创业最集中的行业,甚至超过了互联网创业所占的比例。报告认为,“成本低是重要原因,互联网背景下很多传统行业也都借助了互联网的因素”。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大学生创业越来越被视为一种解决就业的迂回道路,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力图通过高校、政府、社会三方建立有效机制,引导大学生创新,支持大学生创业实践。

  与此同时,各高校关于创业创新教育的具体举措和休学创业的规定也逐步落实。日前,清华大学通过《清华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的修订方案,展现出其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和决心:研究生创业,可以停学三年。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为4%,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平均为2%,这与欧洲和美国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20%有整整十倍的差距。

  “成不成功我真没想过,没想那么复杂,我就想把事情做好。”赵宗阳说:“我也是学生,知道找工作多难,就是想帮助更多学生,尤其是像我一样不是清华北大这些名校的学生,哪怕他们找工作时能为他们提升一点点战斗值,那也就够了。”经济下行的压力

  作为就业率的一个主要指标,大学生就业率也直接反映出当下宏观经济走势。

  恰逢史上数量最庞大的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这一就业季,去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6.9%,创下1990年以来的25年新低。最新的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6.7%,GDP增速创下了2009年以来28个季度的新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2013年,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吸纳就业140万至160万人。

  2013年10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邀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时也称,过去,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拉动大约100万人就业。经过这几年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随着服务业的加快发展,目前大概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拉动130万、甚至150万人就业。

  “我们GDP,其实的是就业。”李克强说:“我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有关方面反复测算,都认为要保证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左右,需要7.2%的经济增长。我们之所以要稳增长,说到底就是为了保就业。”

  按照这样的测算,今年若解决掉1500万人的新增年轻人就业,需要的经济增长率肯定要高于7.2%。

  “整体的经济下行首先会抑制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人才供给却是线性增长。这样的经济态势下,也会深入推进结构调整,这也会影响就业市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冀说:“这个时候再遇上765万应届高校毕业生,总计1500万的青年就业人员,肯定是最难就业季。”

  权威数据也显示,经济下行压力下,就业岗位供应也受到影响。据人社部公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今年一季度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520万人,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2.9万人,下降4.5%。同比去年,我国东部地区市场用人需求减少了1.2万人,而求职人数却增加了14.1万人。

图表来源:百年英才教育

  “经济下行的背景下,除了一些成熟的大型上市公司仍然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和人才储备,普通公司更偏向招募有工作经验、上手快的员工,这会节省很大的人才再培养的成本。”在互联网行业从事十多年人力资源工作的林超向界面新闻分析:“留给应届生的职位有限,又碰到了数量最庞大的毕业生,今年自然竞争惨烈。”

  智联招聘的数据也显示,今年一季度平均每个招聘职位收到48份简历,相比之前的26份接近翻了一番,足以证明今年职业竞争态势之激烈态势。

  另外,今年的就业形势之严峻,也正是由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进入深水区,“去产能”对就业市场产生的不利影响的显现。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中国今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其中重工业的“去产能”放在首位。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3月介绍,去产能的目标是钢铁产能在5年之内要减少1亿至1.5亿吨,煤炭产能在3到5年内要减少5亿吨、减量重组5亿吨。

  系列宏观政策很快波及到了就业市场,中国就业研究所和智联招聘共同发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的《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今年2、3月份调查失业率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农业户籍人口的失业率上升,以及短期失业人员比重较大,去产能行业用工减少是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目前去产能造成这些下岗工人会不会对应届生造成影响,还是要细化,分行业、分学历,不能一概而论。”张冀说。但他也认为,现在的情况是煤炭、钢铁等行业市场给出的职位少,另一方面由于系列政策的不稳定因素,对应届生的吸引力也会降低,这肯定对相关专业的学生就业造成不小影响。

  2016年第一季度的《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有超过半数的行业的用工需求同比出现负增长。快速消费品行业用工需求同比降低15%,大型设备、机电设备、重工业用工需求同比降低14%。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用工需求量萎缩的行业主要集中于传统加工制造业、能源行业等。

  就业率真的说明问题吗?

  似乎成了定律,最近10年来,每年的毕业季都被称为“最难就业季”,但与此同时,各类就业率数据则描绘出一幅乐观美好的毕业生就业图景。

  今年4月,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发布《2016应届毕业生求职到位率调查报告》,这份覆盖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227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并未受到经济放缓的影响,当公务员、创业或已经获得企事业单位就业机会的已达到了52.11%,真正苦于没有工作机会的仅占6.7%。

  往年数据也呈现出应届生就业的乐观局势,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调查显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毕业时“落实率”达83.1%,较2013年同期数据上涨11.2%。麦可思数据针对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则显示,2012届至2014届就业率皆逾90%,且逐年上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今年还没到应届生毕业离校之时,已有不少学校已经晒出了近百的就业率,这不禁让人疑惑,最难就业季是不是只是媒体的“噱头”?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冀认为,高就业率本身值得揣度。他说:“一部分就业率通过研究生考试来解决,还有一部分是虚假就业证明,有些学校强行要求学生签三方协议,这种水分是存在的。再一个,毕业半年就业率能到90%以上,多是赶上了下一届学生的就业季。”

  “应届生就业怎么样,光拿就业合同和三方协定来统计肯定不准确,但确实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说:“特别是在毕业的一年以后,有隐性失业,也有隐形就业,我们对应届生就业率的跟踪统计很难进行,想要更准确反映就业情况,对毕业生的跟踪统计还是要建立起来。”

  即使毕业生的就业率如各方数据展现的那么高,市场提供的工作也通常远不能满足这些意气风发的毕业生们的欲望。在张冀看来,单一的就业率无法还原就业情况。

  他进一步解释说:“工作肯定能找着,关键在工作是否与毕业生学业水平和能力相匹配。就业好坏是个综合复杂的问题,不能单看就业率,还要看就业半年一年后的离职率、专业相关性等等。”

  高校扩招的错?

  最近几年来,高校扩招政策也被视为导致“文凭跌价”削弱高校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单纯从数据来看,确实如此。高校扩招16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已从1999年时的85万人,飙升至今年的765万人。

  另据教育部发布的首份《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报告指出,预计到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以上,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但王烽认为,目前中国高校毛入学率达到40%了,在世界范围内也只算一个平均水平。中国的高校数目放在中国的人口基数和国土面积、社会发展现状,仍是不足。

图片来源:百年英才教育

  “经济和生活水平提高,老百姓接受高等教育水平的需求也在增长。在我们这个学历社会,要提高就业,肯定要满足需求提高高等教育的供应量和教育质量,而不是一味归于扩招的错。”王烽说,目前高等教育层层划分的结构成为培育社会所需要人才的掣肘。

  王烽注意到,现在企业用人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企业参考的不一定光是学历证书,这也是人才市场走向更理性更健康的一个标准。对此他认为,这也就对学生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同质化办学模式很容易让学生失去竞争力。

  “其实落点还是高等教育改革,不同类型的学校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还有高等教育多样化,避免高校同质化。”王烽说。

  (注:应要求,文中出现的毕业生均为化名)刘诗蕾界面记者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推荐阅读